前两天,微信上一个匿名聊天的小程序火了,尽管只火了一天就被微信停掉了。当时也是凑热闹, 好奇如果发一个匿名聊天的邀请,在不知道是谁的情况下大家都关心什么话题。几分钟后就涌入一堆问题,有用没用的快速扫了一眼后,想着第二天早上起来挑几个回一下小伙伴。结果第二天一早这个产品就在微信上被停掉了。
这篇文章不是想聊这个产品。在这个产品被停掉之后,凭着记忆,只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内容大致是问我:在设计这条路上,你是怎样坚持这么久的?
琢磨了两天,觉得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也挺深刻的,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前段时间刚看完一本书,叫【京都手艺人】。其实这本书的框架很简单,就是几十个生活在京都,做手工艺人的采访实录。每篇文章两到三页,他们说说当初如何进入这个领域,在制作物件繁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提升技艺。书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精彩,因为分配到每个工匠的篇幅不多,只能简单的介绍下,然后展示几张成品图,但全篇看完还是挺有感触。
首先感觉到的是,这些大部分在京都甚至整个日本都享誉盛名的手艺人当初从事这个行当的时候大多都是没有选择的结果。
因为家族几代就是做某个东西的,到了他这代如果不继续做下去,也许就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在开始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喜爱、所谓的是不是能赚到很多钱,甚至有些交接也是突发的,因为父亲的离世本在城市里有较好工作的儿子只能辞职回到家族从新开始学习来继承父亲的事业。他们选择做这个的主要原因不是喜爱,而是要传承下去。
(在京都,看到的一家竹制品小店,里面的师傅正在做竹器)
所以是否喜爱,并不是能不能做好的决定因素。很多老匠人也说:做着做着久了就习惯了,也就谈不上喜不喜欢了。
热爱能成就一个天赋高的人的价值最大化,成为行业里最顶层的人。但足够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力,也能让天赋些许平庸的人成为行业里上层的人。这样的差距可能是85分和95分的差距。但足够好过大部分连努力都谈不上却天天质疑是否真的热爱某个行业的人了。
自省问题1:如果你只能做设计,你会更努力么?现在的你会有哪些变化?
听过美国已故小说家 david foster wallace分享的 一个小故事:
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
两条年轻的鱼继续游了一会儿,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另外一条:“什么是‘水’?”
… ...
应该在你从事设计的第一个月内,就能感知到设计的工作强度,辛苦和从中获得的价值和快乐,如果一个月内感知不到,那就放大到半年到一年。我想说的意思是,如果一开始你对这个行业有足够的预期,就应该向故事里的小鱼一样,感受到的不应该是辛苦,而是“什么是辛苦?”
换个角度看问题,其实就回答了篇头朋友问我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这样,没有所谓的不辛苦,就不存在所谓的坚持与否。一年年的工作、积累我想到的是我以前说过的一句话:30岁这年我才觉得我入了设计这个行业。20几岁的时候,我只是个门外汉。
自省问题2:如果一开始就对这个行业的辛苦有预期,你会怎样做选择?
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一个词:职业偶像。
就是说找到你在这个行业里最崇拜的人,可能是你身边触及到的人,看看这个人目前的成就、生活方式是不是自己未来想要的。 一定要是利和弊的客观审视。就是说,不能只看到你想看到他风光的一面,还有他今天得到的成就背后付出的一面。
有设计师会说,我要做某某那样的设计大师。那请再去关注下你看到的风光作品背后,你所崇拜的这个人的付出。请做到和对方一样的付出程度,如果天赋不够,那应该付出更多。
有设计师说,我每天都在做特别基础重复性的工作,被老板指挥,被客户虐待,做出的都是垃圾作品,感觉失去了工作的动力,是不是要继续下去......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在我和你一样的年纪的时候,做的工作也许还不如你…读读那些大师的书,看看他们入这行的时候吃得苦多还是现在你吃得苦多。
把一个大项目做好,并不能证明你有多牛,而是因为项目牛。老板重视,资源全部倾斜给你,所以你能做好,也应该做好。换个人做依然会很牛。
把一个小事情做好,做到有足够的思考,做到本来老板对这个事情没有期待,却被你做出了彩,这样才是牛。而你每天都有无数次这样的机会,你为何不好好抓住?
你真的期待有一天来了一个像做奥运会logo这样的项目,但你敢接吗?
这类问题,我在文章的最后,会再分享一个小故事给大家。
自省问题3:你为微不足道的小设计,投入了多少思考?
讲了几个故事,问了几个问题。同样的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看来有人把它当负担,有人把它当挑战也有人把它当机遇。做设计这件事,如果你从来都没考虑过“坚持”,也就没有所谓的要多久这样的想法。
什么30岁就该转行、什么女生不适合做设计师,这类想法的人大多没有和顶级的团队或是顶级的设计师接触过。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的时候大多聊的不是转不转行,而是这个创意,你他妈是咋想到的,真绝~
最后分享这个这两天看到的故事给大家(来自插座学院):
前几天听罗振宇老师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大约在今年夏天的时候,一位武汉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到罗辑思维实习,被安排到了客服岗位,工作内容就是每天接一些电话。
名牌大学高材生到企业实习,只干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碎工作,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大材小用,太委屈人家了。
然而比这更“残忍”的是:由于来电咨询的人以用户为主,多半是追问“我买的书为什么还没送到?”,心情焦急,语气也很生硬,每天接这样的电话,真是满心的负能量不断积压。
高材生同学实习期满,准备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在临走那天,他在工作群里分享了一份文档,这是在没有任何人要求和监督的情况下,他自己主动完成的一项总结成果。
他说:通过这两个月不断的接电话,我整理出了咱们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的客服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答?
包括很多话应该怎么说沟通效果比较好,我参考其他公司的客服,做了一个梳理,大概是 30 页的一份文件,全在这里了,希望能对公司日后的客服工作有所帮助。
罗振宇说:“当我看到这份文件时我彻底傻了,我相信如果你是老板你也会这样。这就是人才啊,要把他留住啊。
他有多高的学问重要吗?他原来是哪个专业的重要吗?这份文件里写的东西是否尽善尽美重要吗?
所以,很多人都弄反了,认为先找到个有价值的项目来做好、做出成就感、甚至做到财务自由来证明自己牛逼,但有价值的事情一开始都来自我们看不上的那些极其普通的小事情里。
来源:大宝的设计私语录(id:cenferdesign)
多宝体育的版权所有© 深圳市喜草品牌创意设计有限公司 / / 站长统计